《记忆》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一个关键考点,主要涉及记忆的类型、遗忘理论以及记忆过程。以下是关于这个主题的详细解释:
1. 遗忘理论:遗忘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其中包括消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消退说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随着时间逐渐减弱;干扰说则指出新旧信息之间的相互干扰导致遗忘,分为前摄抑制(先学的信息干扰后学的信息)和后摄抑制(后学的信息干扰先学的信息);同化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新信息与已有知识结构融合,原有信息被更新;动机说则认为遗忘是由于个体出于心理保护或其他原因主动选择遗忘某些信息。
2. 记忆的特点:记忆的灵敏性、长久性、预备性和精确性都是衡量记忆力的重要指标。“过目成诵”体现了高度的灵敏性,即快速获取和理解信息的能力。
3. 复习策略:复习是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但并非次数越多越好。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因此及时复习(如学习后不久就复习)比过度复习更有效。
4. 遗忘曲线:艾宾浩斯的研究揭示了遗忘进程的规律,即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开始,然后速度减缓,因此复习应尽早进行。
5. 记忆类型:根据持续时间,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容量大但短暂,短时记忆需要经过复述才能转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则可持久保持。
6. 内容分类:记忆内容可按形象、心情、规律和动作等区分。例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体现的是情绪记忆,而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快乐记忆则属于情景记忆。
7. 复习方法:甲班同学的例子表明,及时复习(C)对于保持记忆内容非常重要。
8. 记忆过程: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是识记、保持和再现。识记是信息的获取,保持是信息在大脑中的存储,再现是信息的提取和使用。
9. 记忆效果提升:多感官参与(A)能够提高记忆效果,如视觉和听觉结合学习。同时,合理的复习时间安排、多样化复习方式和及时复习也是提高记忆效率的重要方法。
10. 干扰抑制:早上记忆效果好(A前摄抑制)是因为较少受到前一天学习信息的干扰(前摄抑制),而在晚上学习可能受到白天学习信息的后摄抑制。
11. 操作记忆:如弹琴和骑车等技能的记忆属于程序性记忆(C),它们是通过反复练习形成的自动化操作。
12. 迁移作用:后学习对先学习的干扰作用属于负迁移(B),如果这种影响是有益的,则称为正迁移。
13. 编码方式:在记忆乘法、珠算口诀等时,通常采用基于语言的音韵和节律编码(B),因为这些信息容易与口头语言关联。
14. 中间部分记忆差: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记忆效果较差,主要是受到前后两部分信息的双重干扰,既受到前摄抑制也受到倒摄抑制(AB)。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记忆的基本概念、遗忘的理论、记忆的分类和特点,以及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对于教师招聘考试中的《记忆》部分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