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是一门结合了医学影像技术和临床治疗的学科,主要通过导管等微创手段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以下是对给定试题的部分解析,旨在深入理解介入放射学的相关知识点:
1. 栓塞材料的选择对侧支循环的影响:栓塞材料如不锈钢圈、明胶海绵、微球和血凝块在不同情况下使用,其中微球因其微小的尺寸可能导致侧支循环难以建立,因为它可以堵塞非常小的血管分支。
2. 栓塞剂的持续时间:中效栓塞剂的栓塞效果通常可持续48小时到1个月,具体取决于材料类型和应用部位。
3. PTA的含义:PTA代表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这是一种用来恢复血管通畅性的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狭窄或闭塞性血管病变。
4. 无水乙醇的特性:无水乙醇在介入治疗中用作栓塞剂,其特点是能够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实现持久的栓塞效果,而不是价格昂贵、不溶于水、有抗原性或固体性质。
5. 介入放射学分类:介入放射学通常根据其治疗途径分为血管性和非血管性,分别涉及血管系统的介入操作和其他非血管组织的介入治疗。
6. 介入导向设备:介入手术中使用的导向设备包括超声、透视、CT等,而胃镜和心电图通常不作为主要的介入导向工具。
7. 血管给予尿激酶的作用:在介入治疗中,尿激酶的主要作用是溶栓,即溶解血栓,促进血液循环。
8. 血管介入手术示例:脾动脉栓塞术是一种血管介入手术,用于治疗脾功能亢进或其他相关疾病;而PTCD术(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和经皮腰间盘切吸术是非血管介入。
9. 脑膜瘤术前栓塞:术前常用栓塞物质为明胶海绵颗粒,目的是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安全性。
10. 灌注加压素治疗动脉出血的特点:此技术适用于超选择性插管和微导管给药,灌注时间可长达24至48小时,对某些部位出血如结肠出血可能更为安全,但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情况,如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11. 动脉穿刺插管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暂时性动脉痉挛,其他可能的并发症包括假性动脉瘤、器械折断、血管断裂和皮下血肿。
12. 中期栓塞物:明胶海绵是一种常见的中期栓塞物,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栓塞状态。
13. 不属于血管介入:血管血栓抽取术虽然与血管有关,但更多属于血栓病的直接处理,而不算传统的血管介入。
14. 动脉DSA血管穿刺部位:右腹股沟区股动脉是最常用穿刺点,因为此处解剖结构稳定,便于操作。
15. 下腔静脉滤器位置:滤器通常放置在下腔静脉靠近右肾上腺的位置,以防止血栓进入肺部。
这些知识点展示了介入放射学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涉及的多种技术和概念,包括栓塞材料的选择、介入手术的分类、常用设备、治疗并发症以及特定手术的实施细节。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内容,可以提升对介入放射学的全面认识。